
期刊简介
《健康指南》是中国创办最早、发行量最大的中老年健康长寿指导期刊。本刊是中国领先的健康传媒,创办于1988年,至今已有25年的运营历史。每期发行量为25万本,平均传阅率为5人。影响着超过130万人的健康理念与保健行为。发行量连续5年保持了年均15%的增长,在全球传统媒体集体下滑的今天,本刊在中国正在创造奇迹。本刊过硬的品质为其在读者之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,绝大部分读者一旦订阅,即终生订阅,而且乐于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做推荐。在传统媒体受互联网冲击日趋式微的背景下,本刊连续五年保持了15%的递增速度,不能不说是期刊界的一个奇迹。本刊是一本专门面向全国离退休干部的医疗保健指导性期刊,它融预防医疗保健抗衰老为一体,汇聚全国医学专家,为离退休干部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指导。
盛夏健康指南:科学使用空调与中医祛湿调理
时间:2025-06-10 15:54:15
盛夏时节,空调成为抵御酷暑的利器,但长时间待在空调环境中,不少人会出现鼻塞、关节酸痛、乏力等不适,中医称之为"空调病"。这种现象与现代人湿气重的问题叠加,往往导致"外寒内湿"的亚健康状态。如何科学使用空调,并结合中医智慧调理体质,是夏季健康管理的关键课题。
空调使用黄金法则:平衡温度与健康
室内外温差控制在5℃以内是最佳选择,建议将空调温度设定在24-26℃之间。这个区间既能保证舒适度,又能避免因温差过大导致血管急剧收缩,尤其对老年人群体更为安全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从高温环境进入空调房时,应先在阴凉处过渡5分钟,让汗液自然蒸发,避免直接对着冷风直吹——这就像给烧红的铁块突然浇冷水,极易导致毛细血管破裂和肌肉痉挛。
空气流通比低温更重要。每3小时开窗通风15分钟,能有效降低二氧化碳浓度,避免"空调房缺氧综合征"。对于办公室环境,可在桌面放置小型空气循环扇,促进气流交换。孕妇和儿童群体要特别注意,空调滤网至少每月清洁一次,避免尘螨和霉菌引发过敏反应。
识别湿气重的隐形信号
当身体出现头重如裹、舌苔白腻、大便粘马桶等症状时,往往提示体内湿气过重。中医理论认为,夏季贪凉饮冷会损伤脾阳,就像沼泽地的蒸腾作用被抑制,水湿运化功能失调。办公室人群常见的"下午三点困倦期",实质上是湿浊困脾的表现;而儿童反复出现的湿疹,则多与空调环境下的湿毒积聚有关。
皮肤状态是湿气的晴雨表。若晨起面部浮肿如发酵面团,或头皮出油能浸透纸巾,都说明需要祛湿调理。孕妇群体更需警惕,妊娠期激素变化会加重湿浊滞留,可能诱发妊娠痒疹。
食疗祛湿的三种智慧方案
红豆薏苡粥堪称祛湿基础方,但要注意两点细节:一是薏米需提前干炒至微黄,去除寒性;二是绝对禁加大米,否则就像清水里倒浆糊,完全破坏药效。对于办公室人群,可将配方改良为便携茶包:赤小豆15克、炒薏米20克、茯苓10克,热水冲泡代茶饮,既能利水又不伤胃阳。
进阶版推荐冬瓜薏仁鲫鱼汤,适合孕中期女性温和祛湿。鲫鱼富含优质蛋白,搭配冬瓜的利尿作用,就像给身体安装智能排水系统。老人群体则可尝试大头菜瘦肉汤,这种十字花科植物含有的硫苷成分,能激活肝脏解毒酶,实现"解毒-利湿"双效协同。
穴位按摩的动态防御网
大椎穴是抵御空调冷气的第一道防线。每天早晨用吹风机热风刺激此穴3分钟,相当于给颈椎披上隐形围巾。对于必须穿裙装的职场女性,可搭配按摩三阴交穴,这个位于脚踝上方的"妇科万能穴",能调节水液代谢,缓解吹空调导致的下肢浮肿。
家庭简易按摩可采用"三步连环法":先用拇指点按百会穴清醒头脑,再掌根揉腹顺时针按摩神阙穴,最后握拳敲打胆经。这套组合拳特别适合儿童,操作时可以说"打地鼠游戏",在玩乐中完成保健。老年人重点刺激阴陵泉穴,这个脾经要穴就像身体的除湿按钮,配合艾灸效果更佳。
特殊人群需要个性化方案。孕晚期妇女避免刺激合谷穴,可改为轻抚涌泉穴;慢性关节炎患者,建议将生姜切片贴敷于肾俞穴,利用辛温发散之力驱除深部寒湿。记住这些养生策略的关键在于持续性,就像调理盆栽需要定期浇水,体质调理也需每日坚持。